关于春节习俗作文5篇范文
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,还深入外国人心,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与地区,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,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、东方的魅力,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。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“关于春节习俗作文”,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,供大家写文参考!
关于春节习俗作文1
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,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十分重要的!因此,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过年了!过年了!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,剃头发,做年夜饭……要做的事情太多了,而且“规矩”太多了!有些习俗还很怪,无奈之下,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。
我看见妈妈将“福”字倒着贴,我固然明白为什么要倒着贴,将‘福’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,‘福’倒贴说明‘福’倒(到)了!但我仍然问道:“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?”妈妈停下手中的活,耐心地给我谈起来。
原先,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,来源于“年兽”的故事。很久以前有一只“年兽”,长期居住深海底,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。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,穿红衣,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“年兽”,这才得以平静,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。但是此刻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,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。
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。这天晚上,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,吃团年饭。
吃年夜饭,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。大年夜.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,全家团聚,围坐桌旁,共吃团圆饭。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,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,桌上有鸡、鹅、烧肉等等,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,一是火锅,一是鱼。火锅热气腾腾,说明红红火火;“鱼”和“余”谐音,喻意“年年有余”。最后一道甜食,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。
这天我的收获太大了,明白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,但是我觉得有点迷信,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,只要快乐就好,何必迷信不迷信?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,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!
关于春节习俗作文2
为什么到了春节我们都要放鞭炮,贴春联呢?
原来,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个叫‘年’的怪兽,每当到了除夕夜就爬上岸来吃掉无辜的人们。因此,每当除夕夜来临之前,人们都跑到了别的地方,去躲避‘年’的袭击。
有一年,一位老人来到了村里,一位老婆婆看他这么可怜,就给了他一些吃的,并说:“老人家,您快去别的地方躲一躲吧,不然‘年’会把你吃掉的。”老人说:“只要你让我在这住一晚,我就帮你把年给赶走。”就这样,老婆婆把那位老人给留了下来。
到了晚上,一阵阵吼叫声从远处传了过来。“啊!啊!”老婆婆说:“老人家,‘年’来了,我们怎么办?”老人不紧不慢地说:“不用焦急,看我的。”老人说着,便叫老婆婆煮起了饭来。随即,灶堂里发出了噼哩啪啦的声音,传到了年的耳朵里,年便有些怕了起来。年回头又看见灶堂里的火光,又听见了那位老人哈哈的笑声,吓得大惊失色,便逃回到了山里。这时,老婆婆才知道“年怕响声,怕火光,怕红颜色”。
从此,中国人家家户户在春节的时候都要放鞭炮,贴红纸,做好吃的。
贴红纸太单调。有人就在红纸上画点东西、写点字。慢慢地,大家在红纸上写上各种心里话,祝愿大家平平安安、健健康康的话,渐渐地就形成了现在的春联。
关于春节习俗作文3
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佳节,它的历史源远流长,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。跟五千岁的中华民族比起来也是不遑多让。它传承至今,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人们更是设定了不计其数的春节习俗,让过年变得多姿多彩,更具仪式感。
而今年的春节,更是特殊。2020年,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。小康一词最早出自《诗经》,指的是“富有仍嫌不足,但温饱已有余”的生活状况。我们现在的小康生活应该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充实。今年我过年,因为是本地人,所以不用挪窝,除了看个春晚熬到凌晨就没啥其他事了,所以当春节一月二十五号零点的钟声敲响时,我依旧还是晕晕乎乎的。这就算过年了?现在大多数人过年的仪式感基本就来自回老家、吃年夜饭、看春晚,对联福字也没人贴了,门神变成了防盗门,鞭炮当然也不能放,也没人祭灶神了。而为什么春节的习俗在逐渐消失呢?无非就那几个理由,社会现代化,人们的步调加快,生活繁忙,大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经济基础不好,无暇顾及精神生活。全体中华人民都在为实现小康生活努力,无暇顾及其他。但小康生活的标准除了物质上的改善之外,还包括精神上的充实。当然对于现在的人来说,最重要的地方还是物质,等到物质上得到改善时才有精力去追求精神上的充实。
现在中国也越来越向全面小康靠拢了,城镇基本上人人家里都配置了一台计算机,乡下也实现了互联网全覆盖,之前的家电下乡。从我身边看,班级里,不会有人没有自己的手机,课间讨论的全是游戏小说,我们学校在刚入学的时候就人人都要交钱买学习用的平板,三千左右。再回到春节习俗上,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次看到邻居门上的对联,防盗门也是可以贴对联的啊,春节期间的寺庙人山人海,鞭炮就不必了。当然这也只是一种体现的形式了,重要的是关心自己的精神生活,实现全面小康。不过春节习俗该做的还是得做吧,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,过年的时候放松一下,要是以后春节习俗真的消失了,那就是最大的遗憾。不要现在不做,等到以后去博物馆看别人演示。
最后祝贺新年快乐,武汉加油!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来!
关于春节习俗作文4
“爆竹声声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、总把新桃换旧符。一转眼间春节又到了,在春节里有许多习俗,比如:贴春联、放鞭炮、吃饺子、收压岁钱……,让我们来一起来了解了解吧!
贴春联这几乎是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贴的,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,在春节时张贴,故名春联。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。最初人们是用以辟邪,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于桃木土上,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写门神名字。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,古人在立春日贴“宜春”二字,后渐渐发展为春联,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、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。
在我国的北方有一种习俗,就是吃饺子,饺子的谐音即“交子”,即新年与旧年相交时刻。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,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。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,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,吃饺子意味着对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种渴望。
春节里,我们更少不了要放鞭炮来活跃一下春节时欢欢喜喜的气氛了。放鞭炮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:相传在远古的时侯,有一只叫“年”的怪兽,每到春节的时候就出来吓唬人,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,用竹筒点燃扔向它,竹筒爆炸后发出很大的声响,吓走了年兽,放鞭炮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。随着环境的污染、很多地方已经禁止放鞭炮了,估计以后这个习俗在很多地方也就见不到了。
过年收压岁钱是我们小孩最喜欢的事了,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。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,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。春节拜年时,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,压岁钱就可以压住祟,因为“岁”与“祟”谐音,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健康吉利、平平安安度过一岁。
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,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,拉近了人们的距离。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吧!
关于春节习俗作文5
春节的江苏民间,除了贴春联、挂年画、守岁、舞狮子、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,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,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。
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,吃时挖出来,谓之掘元宝,亲友来往,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,谓之喝元宝茶,恭喜发财。
武进人年初一早晨,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,供上茶果、年糕,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,谓之拜神影子。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,惟恐把财气、如意扫了出去,只能从外往里扫。
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,由大旗开路,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,初三打夜鼓、初七上七鼓,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,气氛热烈。
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、冬青、柏枝的习俗,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,长年青翠。
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。这样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,为孩子驱除病邪,边烤边唱:烤烤头,醒醒脑,烤烤脚,步子矫,烤烤肚皮不拉稀,满身都烤遍,疾病永不见。
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,祈求水神保佑,祭鳌赕佛,谓之上?,禹王庙拆除后,此俗渐渐淡漠。
春节期间,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,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,免得口舌之争;不动菜刀,以免杀身之祸;不吃稀饭,怕出门遇雨;不扫地,怕把财运扫光等等。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,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;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,却一向延续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