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年级学生春节作文精选5篇

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、东方文化,受人喜爱,深入人心,无论物价多高,家家户户都要置办年货,商场超市里节节飘红的销售业绩,饭店餐馆里预订一空的年夜饭,既体现了生活的富足,也展示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。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“二年级春节作文精选”,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,供大家写文参考!

二年级春节作文精选1

小时候,总会盼望春节到来,在我的记忆中,小时候过春节总是十分的开心,十分的放纵,十分的好玩。

在我的记忆中,春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放爆竹了。

记得第一次放炮,还是在奶奶家楼下。那一年,爸爸放假回来,给我带来足足一箱的爆竹。我带出一袋“烟雾弹”放在花坛边上,手中拿着打火机,把打火机为在炮的旁边,十分害怕,不敢点。这时爸爸来了,帮我把炮点燃了,我在一旁捂上了耳朵。可是,只见一缕紫烟出来了,炮也没有响。我一看,也没有危险,就大胆放了一个。果然不响,我又找到了一报二踢脚,望着放在地上用打火机一点。“砰”的一声,我吓得坐在了地上,我以为那炮不不响呢,我从此以后都不放二踢脚了。

还有一次在我姥姥家,想玩火药,就把二踢脚拆开,把火药露出来,会烧红的炉钩子一点,噼里,一缕白烟升起,火药宛如一个闪光弹,把我的眼睛刺得生疼。

我拿上了三十多个窜天猴,到了院子里,平着放在地面上,在引火线上撒上火药,用打火机一点,三十多个窜天猴一起发射,场面十分壮观。

我又拿出了一个手持烟花,用手拿着,瞄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柴火堆。扑,的一声,烟花精准打中,而柴火堆并没有着火,我又走进了许多,两发双赞,终于着了。可是火越烧越大,我见事情不好,又扔了一袋足球炮进去,只听,叮叮叮几声响,熊熊燃烧的火堆已灭大半。我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。

这就是春节,一个快乐的春节,一个十分快乐的春节,一个在我的记忆永远挥之不去的春节。

二年级春节作文精选2

春节到了!我们抛去了烦恼,抛去了痛苦,快快乐乐、开开心心地迎来了新的一年。

春节,我们应该贴春联、贴福字,应该跟家人团聚吃年夜饭,应该放鞭炮,应该登门访客,互祝“新年好”,多么热闹的场面呀!其中,最热闹的要数吃年夜饭了。

年夜饭有三条讲究,一是全家务必聚齐;二是饭食丰盛,重视“口彩”;三是坐次有序,祖辈居上,孙辈居中,父辈居下。

我们家吃年夜饭特别有意思,爸爸妈妈和我围坐在大方桌边,爸爸坐正位,妈妈坐在爸爸对面,我坐在爸爸妈妈中间,桌上摆满了丰富多彩的饭菜,用“琳琅满目”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。我们每人面前 都满满一杯葡萄酒,用来干杯用。

开饭了!闻着诱人的饭香,我们早就等不及了,赶紧拿起筷子,向饭菜发起“进攻”,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吃饭,还不时的互相祝福干杯,我祝爸爸越长越帅,天天开心,祝妈妈越长越漂亮,身体健康, 爸爸妈妈祝我学习进步万事如意,好不热闹,一家人好温馨好幸福。

吃饭时,我们的动作千姿百态,看,爸爸靠在椅子上,装出一副皇帝的样子,我端着碗也学爸爸,结果掉得满地都是饭粒。妈妈说我“掉得饭都比吃的多了”,立即引来大家的一阵大笑。吃完饭,我们 又吃了一些蛋糕,当做饭后甜点。

这时候,春节晚会开始了,我们一家人又坐在电视前,边看精彩的演出,边吃零食,到了午夜时分,爸爸妈妈还准备了好多鲜美的鱼和芋头,象征着年年有余,吃完宵夜,我们还在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 ,到楼下和邻居们燃放了很多鞭炮和烟花,真是“鞭炮齐鸣除旧岁,喜气洋洋闹新春”呀。

怎么样?我们家吃年夜饭有趣吧,不过有一个问题,我很想知道,你们家的年夜饭是怎么吃的?也一样丰盛,一样精彩吧……

二年级春节作文精选3

【回眸】

日月其迈,岁序更新,年关将至,思绪万千。回眸过往,关于过年的记忆如清泉在心中缓缓流淌,无声地感受岁月的变迁,唤起心底最纯真的情愫。

儿时最清晰的过年记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。那时候农村居民生活还比较艰难。我家在当时算是家境较好的,过年的时候相对好一些,可其他人家过年就不那么轻松了。腊月二十九那天,表叔愁眉苦脸地来了,一进门就低着头喃喃地说没钱过年。父亲沉默片刻后,打开锁着的抽屉拿出三张十元的钞票递给他,表叔接过钱,头也不回地走了。腊月三十那天,姥爷匆匆赶来,从盖着塑料布的篮子里拿出几条鱼,小声告诉母亲:“赶紧给孩子们炸了吃。”三十中午母亲就开始蒸面食、蒸年糕、炸丸子、煮肉冻,面食有糖包、花卷、面鱼等,年糕是用小米面和红枣做的,丸子是用面糊和萝卜做的,肉冻是用纯猪皮来煮。父亲则开始切白菜、切肉,准备除夕晚上的饺子馅儿。大人们各自忙活着,我和姐姐在一旁玩沙包。准备炸鱼时,母亲悄悄告诉姐姐去关上大门,等炸完了再打开,母亲是怕邻居家小孩闻到鱼味儿找来,但是只有几条鱼又不够分。

除夕晚上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,收音机里放着吕剧《借年》。父亲说,他小时候过年时饺子不够吃,奶奶给每个人盛上大半碗汤,汤里只有四五个饺子。大年初一凌晨四五点钟,睡梦中的我就被母亲叫醒,要起来吃饺子了!母亲为我穿上新衣服,头上戴上海绵花,我揉着惺忪的双眼,跑到镜子前去臭美一番。起床时天还不亮,外面就有鞭炮声响起来,噼里啪啦,越响越多。刚吃过饺子之后,就开始有堂哥堂嫂来拜年了。拜年是要跪下磕头的,还要说一声“过年好”。

大年初二,全家要去姥姥家拜年。父亲骑着自行车,车把上挂满了大包小包,母亲坐在自行车后面,我坐在横梁上。一进门姥姥就给了我五块钱的压岁钱,舅妈们又每人给我两块钱的压岁钱。这在当时,这个压岁钱的数目并不算小,只是那时压岁钱并不能归小孩子所有,回家后得如数交给父母。

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,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满大地,农村居民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。过年时几乎家家有肉馅儿饺子吃,孩子有新衣服穿;表叔不再来借钱了,家里还买了电视机和摩托车;舅舅家表哥来拜年,带来舅妈包的饺子是纯肉馅儿的;母亲炸鱼也不用关门了,而且不光炸鱼,还要炸藕合、炸肉、炸虾。哥哥中学毕业后写得一手好毛笔字,于是在过年前就有邻居乡亲不断来找哥哥写春联,大家在等哥哥写春联时顺便拿几颗糖果吃着,抓一把瓜子嗑着,边吃边说笑,场景非常热闹。父亲也早早地把一对大红灯笼挂在大门口,灯笼在微风中摇曳,为新年增添了祥和欢乐的气氛。

九十年代初期,父母搬到了城市里居住,年过得更加丰富多彩了。父亲每年都要买很多漂亮的烟花来燃放,就是图个高兴。母亲准备的过年食物也更丰富繁多了,鸡鸭鱼肉虾,各种蔬菜水果、干果,一应俱全。大年初一,父母也不再宅在家里等人来拜年了,而是去广场看秧歌舞表演。

2000年以后,我们家下一代的孩子陆续出生,家里的人口增多,也更增添了许多欢乐。只是这一代的孩子们从不盼过年,因为过年跟平时没有多少差别,好吃的随时有,新衣服随时买。年初一,大人也不会叫他们早起床,而让他们睡到自然醒;孩子们收到的压岁钱都是成百的,大人们也不要,让他们自己存放着。再后来,科技通讯越来越发达,给亲朋好友拜年不仅可以用电话拜年,还能通过网络视频拜年了。

通过网络给老家的舅舅视频拜年时,舅舅正穿着崭新的衣服端坐在皮沙发上,面前的茶几上摆满了橘子、葡萄、火龙果等各种水果。舅舅说,现在老家也不兴磕头拜年了,移风易俗新风尚,见面互相问声好。表叔家也盖起了二层楼,还在微信上给孩子们发来了大红包,还说等过完年天暖了就来看哥嫂,以前他困难时哥嫂没少帮他。年年岁岁,岁岁年年。

2020年,这一年的春节不一样。这一年,人人隔离在家中过年,不能走亲访友;这一年,广大医护人员和其他防控工作人员日夜奋战在第一线,不能回家过年……

2021年的春节,仍会是一个不平凡的节日。新冠疫情形势仍然严峻,仍然要做好防护防控工作,不可松懈。但我相信在众志成城之下,我们依然能安然无恙地度过这个严冬,依然能过一个祥和安康的年。

二年级春节作文精选4

【儿时的年味】

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”过年总能勾起人们对岁月的感怀,对时间飞逝的感慨。童年记忆中的年味,总是那么的浓郁,让人久久不能忘。

俗话说“进了腊月就是年”,我小时候,特别盼望过年,往往是一跨进腊月,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。在农村真正能感受到浓浓年味的还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,年货就是从这一天起开始采购的。到了赶大集的日子,人们都欢天喜地地忙碌起来,集市上人山人海,年货琳琅满目,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,人们一趟趟地往家搬东西,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我小时候家里不富裕,所以买年货这天也是我最开心的一天,妈妈会大方地拿出一部分年货给我吃。糖块是孩子的最爱,每次我都会偷偷多拿两块,虽然只是硬硬的水果糖,但吃起来无比香甜,回味无穷。

接下来几天人们就开始忙着炒瓜子,炒花生,杀鸡宰鹅迎接新年。一转眼就到了除夕,这一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贴福字、贴春联,妈妈做完早饭就开始熬浆糊,贴福字和春联这件事情都是我和爸爸来做的,虽然冬天很冷,我的小手冻得红红的,但是内心却充满了喜悦。一张张大红福字,预示着“福来到”,对联和年画无不透着吉祥与喜庆。

在我记忆的深处,糖醋水和冻梨是让我最回味的两样美食。每年除夕夜,妈妈都会冲上两碗糖醋水,化上几个冻梨,我们一边看春晚一边享用,一碗糖醋水下肚,酸酸甜甜满满幸福的味道;冻梨要放在水里解冻之后才能吃,在梨表面结了一层晶莹剔透的冰,用手指轻碰冰壳,冰就碎了。咬破梨皮,吸着梨汁,好像舔食蜜糖一样,梨肉酸甜软糯,非常好吃,梨水顺着嘴角滴到衣服上,我也顾不上擦。

第二天一大早,那鞭炮声就此起彼伏,浓浓的年味,在此刻已被渲染到极致了。吃完早饭我就穿上新衣服去给长辈和邻居们拜年,跟着大人们走东家,串西家,既能吃着糖块瓜子,又能收到压岁钱,这可是一年中最让人舒心惬意的时刻。

儿时的年味,在我心里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,年年翻阅,年年温馨。感恩父母,让我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新年,让浓浓的年味永存心间……

二年级春节作文精选5

中国,在外国人眼中,素来就是礼仪之邦。因此,自古以前,中国就有不计其数的传统节日。春节也不例外,现在春节虽已远去,可那过年的声音,过年的味道,还时常萦绕在脑际。不管何时,想起春节,总会有些抹不去的美好记忆。

二十六日,是我最高兴的日子,因为那刻,我已成功到达老家。

老家有句俗话:“二十七、二十八,贴门花。”所以第二天,我们便去贴门联了。

大伯母不知是怎的,贴对联从来不用胶带,而是古老的方法,整整熬了一大锅像玉米粥一样的家伙,听伯母说,这就是传说中的:“浆糊”。不过,这家伙果真是名不虚传,往墙上和对联上均匀一抹,再把对联拍上墙去,这就算风再大,也吹不下来了。

老家还有句俗话:“二九,吃肉。”所以没到二十九日,老家的巷子里便充满了卖肉的人。老家的肉纯天然好吃,所以卖肉的行家虽多,但个个生意不错。但最好不过的就是我们这些晚辈们,光大伯亲戚就有好几个,随便进哪一家,就会被热情款待一番。

大年三十白天没什么可玩的,于是表姐就提议,斗扑克。五个人围着一个被倒放的大铁盆,就可以开始进行真实又激烈的“纸上谈兵”了。但老天未必太天妒英才了。那时我的运气实在不佳。斗了几盘,我就败了几盘。真是太“幸运”了。

大年初一是最累的一天。早上,我们要五点多的时候就起床,然后赶紧穿衣,接着再去吃饭。吃饭的过程中大人还不忘放上长长的一卷爆竹。等饭吃完了,我们也就完全睡醒了。于是,我和表哥、表姐们赶紧去奶奶家,恭贺新春。但给爷爷奶奶贺岁,首先就是拜年。拜年可麻烦了,先不说每一步必须的礼节姿势,就是光论站站、跪跪、磕磕就得十三下,奶奶心疼我们,就让我们每个人磕一下,便可拿着红包走了。但是过了奶奶这一关,剩下的还有很多关。于是,在接下来的几天中,除了睡觉,剩下的最多时间就是在去某某家的路上,奔波不停。哎!那时最大的感受就是:“假如给我三天时间。”

春节的记忆,可以说是“劳逸结合”或“逸中藏累”吧!


春节习作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