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过年团子作文600字5篇
春节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对这个节日就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,春节毕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,细想起来,春节并非光阴流逝所带来的一种必然,而是人们本身的一种需求。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“过年团子作文600字”,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,供大家写文参考!
过年团子作文600字1
“春节到,放鞭炮,噼噼啪啪真热闹。耍龙灯,踩高跷,奶奶笑得流眼泪,爷爷乐得胡子翘……“春节要到了,我真是盼星星,盼月亮啊!是啊,说到春节,哪个小伙伴不期待、盼望、憧憬呢?
今年的春节,我决定不“虚度光阴”,我要认认真真地做好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,再痛痛快快地玩。春节里,我一定要走亲访友:外公外婆家、姨妈家、姑父家、堂哥家……都走个遍,说上几句:“外公外婆身体健康、福如东海”、“堂哥财源滚滚、工作顺利”……让亲戚们眉笑眼开,红包装满衣兜儿、裤兜儿,高兴得一蹦三尺高,说:“谢谢姑妈!”“谢谢姨妈!”……想到这儿,我就乐坏了!但压岁钱不能花,只能交给妈妈。外婆偷偷给我塞50元钱,让我买吃的,我又高兴坏了,刚想去买两本书,就又被妈妈抓了个“现行”,唉……
在春节里,穿着漂亮的新衣裳,可以无限制地吃糖、瓜子、牛肉干……想到那“比巴卜”、“阿尔卑斯”、“沙爹”牛肉干,我就“口水直流三千尺”。就算大吃特吃,吃不下塞口袋又能怎么样呢?在亲戚面前,爸爸妈妈也只能对我的所作所为“忍气吞声”了……
春节里,我还能和广东回来的表姐、表弟、舅舅、舅妈和其他亲戚一起吃年夜饭,那时候,表弟又会从广东带来好玩的赛车送给我,我和他一起拼装、玩……至于“假小子”表姐,也十分爱看动画片:《熊出没》、《梁家妇女》……吃年夜饭也不肯去,死赖在这里看电视。没办法,我只好给她端去我做的“陈家秘制牛肉三明治”,她吃了一定会赞不绝口:“好!好吃!”但你别以为她在夸奖我,其实她是想让我再做一些给她吃,难缠度一点也不亚于调皮的表弟。我如果不给她做,她就会求我说:“好表弟,好凡凡,看在我们深厚的姐弟关系份上,就再给你姐做两个吧!”唉,我对她没辙,谁让她是个实实在在的“假小子”呢?
吃完年夜饭,我们就会去旁边的空地上放烟花。卖烟花的王爷爷会给我们一大包烟花。我们可高兴坏了,什么“冲天炮”、“飞天鼠”、“巡航导弹”……大放特放。用点燃的香一点导火索,然后把“天外飞碟”一扔,它就会飞快地转起来,发出绚烂的火花:红的、绿的、蓝的、紫的……点亮了夜空,飞上天。最有趣的是“巡航导弹”,得由胆子最大的爸爸放,把它放在地上,一点导火索赶快“逃走”,只见几秒过后,上面的导弹像火箭一样冲上天,瞬间就无影无踪,没影了,只见到它屁股后面的橙色火花。放完烟花,喝点水休息一下,坐在椅子上一边吃糖、瓜子,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,小沈阳的小品总会逗得我哈哈大笑,刘谦的魔术总是那么神秘、惊喜……
春节啊,你怎么还没有来到我们身边呢?你为什么不像“巡航导弹”那样“嗖”的一声飞过来呢?我盼呀,盼呀,春节,你快来呀,来呀!
过年团子作文600字2
【外祖母的年货】
一年一度的春节,渐渐褪去记忆中那些热烈、明媚、令人着迷的色彩,慢慢变成一个稀松寻常的节日,变成一段持续时间稍长的假期。但我们仍旧怀念曾经的年味,那些纯粹、鲜活的快乐。记忆中,年的味道就是外祖母置办的各式年货,那些舌尖上的美食让欢乐祥和的春节滋味蔓延开来……
腊鸡、腊鸭、腊肉、腊香肠、牛肉干、熏鱼……每当年关将近,外祖父便会交代外祖母去集市上将所需肉类采购回来,或是将自己家养的鸡鸭杀了,再去村邻家的池塘中现捕新鲜活鱼。一切材料准备齐全,外祖母将其腌制起来,每块肉都用铁丝穿洞再换细麻绳穿过,鸡鸭则是将细绳直接捆绑其脖子垂挂。再用竹竿和木棍搭成坚固的三角形支架,将腌制好的肉类高高悬挂。待到大晴天,外祖母会吩咐我和她一起将一挂挂肉抬出去晾晒,肉在太阳底下被晒得吱吱冒油,早已馋得我想直接掰下一只鸭腿啃来吃!
年关在即,要做的年货可不止腊味。腐乳作为一道风靡全中华的开胃菜,不管是饭桌上,还是外出用餐都方便。过年的豆腐也涨价了,外祖母通常要在过年前一个月就去赶集挑选豆腐。选豆腐时,外祖母会选择“老”点的豆腐,也就是硬度比较高的、水分比较少的豆腐。挑选好的豆腐被切成大约三厘米见方均匀一致的小方块,豆腐块之间一般留两厘米左右间隙,再将腐乳曲粉均匀撒在豆腐块上,待其长出白色的毛茸茸菌丝后,就成了霉豆腐。将发酵霉化好的豆腐块,放入高度白酒,沾上高度白酒的豆腐块再依次放进调料中,使每个豆腐块都能均匀地沾满一层调料,最后将豆腐块放进玻璃罐中。三天后,倒入茶油淹没豆腐块,此时外祖母便会将早已洗净晒干的橘子皮碾碎撒入罐中,增加香味。
酱姜、陈皮,是我家过年糖盒里的主角。大年初一早上,村子里的男子和小孩们要走街串巷拜年、说吉祥话,一到我家,外祖母便会笑眯眯地捧出一碟酱姜或糖醋姜请大伙儿品尝,小孩子怕辣自然都不敢吃,大人们往往都对外祖母自制的姜赞不绝口。外祖母做的陈皮也是当地“一绝”,家乡的陈皮不同于大家所熟知的橘子皮,我们又叫它“柚子糖片”。陈皮成品呈弯月状,半透明,边色翠绿、脯白如玉、香气清幽,入口有薄荷的清凉,不仅外观漂亮且营养丰富。
现在过年,外祖母还会早早地晒杨梅干、红薯片、李果干、蜜茄……而这些,都需要夏天就去集市采购,有时邻居去山上采来,她也会买来做,每回一打电话就兴冲冲地告诉我:“果干再晒一段时间就可以吃了,你快赶紧放假回来呀!”上了大学后,我就极少回家,有时过年也在外面。现在虽然是离家千里之外,味觉却还逗留在家乡的餐桌上。
其实年味,就是维持年俗的一种仪式感,这些琐碎的仪式,传递着浓浓的亲情,这就是年味。还有二十几天就要过年了,思念外祖母、思念家乡的情怀也在无意间无休止地疯长着……
过年团子作文600字3
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这是一首充满过年气氛的诗。每当过春节的时候,我总会想起许许多多过年时有趣的事:放孔明灯,放烟花爆竹……
回到老家,到了晚上,要吃年夜饭了,看着奶奶做的一道道饭菜上了桌,让人馋涎欲滴,一家子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,我给爷爷奶奶拜了年,他们就给了我红包。大伯突然说:“好像我的红包你们还没要呢!”整个场面顿时安静了,我稀里糊涂的说了一句。傻呼。呼的话:“那,把红包交给我呀?”大伯没等我纠正就开口说话了:“想要,就得说祝。福语!”我们大家一下子愣住了,看着大伯手中鼓鼓的红包,我说了一句:“祝大伯新年快乐,万事如意,心想事成。”说了一句祝福语之后,大伯就把自己手中的红包给了我。
吃好了年夜饭,我和堂姐、堂弟一起开始放烟花爆竹来了!我们每人拿一个叫“一飞冲天”的烟花,让堂姐帮我们点火,“咻咻咻!”烟花一个个飞了出去,在天空中结了彩,在天空中想鞭炮一样连环爆炸了,各种颜色:有红的,有绿的,有金的……让人眼花缭乱。放完“一飞冲天”后,就改执行堂弟的意见,开始放“金丝雨”和“银丝雨”,堂弟要了唯一的一个银丝雨,银丝雨的外形想一枚手榴弹,它的发射方式很想“一飞冲天”,我和堂姐让他先示范一下,我们在躲在后面,点燃了引线,堂弟手上的“银丝雨”的口子上出现了小火苗,过了一会儿,它的边缘爆炸了,让我和堂姐吓了一大跳,我们谁都不敢玩着“银丝雨”了,就只有堂弟笑嘻嘻地说还要玩……
过年时,趣事多多,你也有什么趣事要分享的吗?这首元日让我的春节更加热闹起来。
过年团子作文600字4
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,也有许多传统节日:春节、元宵节、清明节等等,其中我最喜欢过春节了!
春节也叫过年。传说每年除夕夜里,有个叫“年”的怪兽常常出没害人。我们的祖先曾和“年”斗争多年,知道“年”怕三样东西:红色、火光、响声。在冬天的夜里,人们在门上贴春联,在门口烧火堆、竹子,终于赶走了“年”。于是,现在人便有了贴春联、放鞭炮、守岁、发红包等习俗。
在春节的前十天(包括除夕),爸爸妈妈就开始买年货了。更重要的是:家里还要大扫除!爸爸把旧春联撕下来,贴上新春联。妈妈忙着扫地、拖地,我则整理东西。一天天过去了,除夕到了。在这天夜里,我们一直没有睡觉。爸爸出去了,我问妈妈爸爸去干什么,妈妈微笑着说:“爸爸出去放鞭炮吓‘年’怪兽啊。”“哦。”十二点到了,外面“劈里啪啦”响成一片,“春晚”也快要结束了。我又问妈妈为什么不睡觉,妈妈说这叫“守岁”。
第二天,人们互相道喜我对父母说:“爸爸妈妈新年好!”“好!”爸爸妈妈边说边给我发红包。然后,我们收拾了一下,便向小姨家出发了。
哇,好多人!“小姨新年好!”“外公新年好!”……“你们出去玩吧!”小姨说。我和表哥一下子就冲了出去。“你的衣服好漂亮!”“当然,这是新的!”我说。过了一会儿,表哥说:“喂,好像要发红包了!”我俩又赶紧往家跑。果然,我们都得到了红包。
到了晚上,大家坐在一起吃团年饭,饭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:有金黄的炸肉圆,有翠绿的青菜,有新鲜的笋芽……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鳜鱼,它代表“年年有余”。但在大家还未吃时,楼下突然传来了鞭炮声,大家一听到鞭炮声,就立刻吃起饭来……
饭吃完了,我们又出去放烟花。不知是谁点的火,天空中出现了朵朵美丽的“大花”。有的像一朵怒放的菊花,有的像一只飞翔的小鸟……把朦胧的夜空装扮得更加奇妙了!
春节的夜空,奇特的习俗与传说,都让人感到亲切。在春节,每个人都喜气洋洋,我真希望每天都像过春节一样快快乐乐!
过年团子作文600字5
【小井村里看“年戏”】
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小井村地处徒骇河下游的鲁西北地区,村名与水有关。据《高唐县志》记载,姚氏始祖于明朝隆庆年间,从山西洪洞县迁来,定居于前人所建的小口井旁,故得村名“小井”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缓缓流淌的徒骇河水,不仅滋润着这方人的血脉,更塑养了鲁西北人的地域性格和人文艺术细胞。
还记得许多年前,大队里没有电视,很少有电影,大伙最期待的就是过年时的大戏:主打节目是现代京剧《红灯记》,还有吕剧或河北梆子等。《红灯记》是一部歌颂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与日寇顽强斗争的现代京剧,介绍的是在东北某城市,铁路扳道工人、中共地下党员李玉和,接到“把上级党组织送来的密电码转交给柏山游击队”的任务,由于叛徒王连举出卖,李玉和被捕。“本不是一家人”的李奶奶、李玉和、李铁梅三代继承革命事业,在邻居慧莲一家的帮助下,机智地完成了任务,配合游击队全歼尾随而来的日伪军。
一进腊月门,大队里就组织起两套人马,一套是“搭戏台”的青壮年队伍,一套是准备演出的“戏剧班子”。戏台搭在学校对面,坐北朝南,是一个三面挖沟堆起的二十几个平方米的土台子,四角栽几根木桩,上面用几块草席搭棚,前后隔开。搭建戏台之日,也就是百姓文化、精神生活活跃之时,戏台不但联络了乡亲们之间的感情,而且还开垦了乡土文艺的土壤。演员就在识字较多的年轻人中间选拔:同姓的玉青姐是大队的“赤脚医生”,身材苗条、面若桃花,爱好文艺,是扮演“李铁梅”的第一人选。那根又粗、又长、又黑的大辫子,好像就是为她演戏而生的;美菊哥中等身材,走路急缓有序,说话铿锵慢语,阳刚之气十足,胜任了“李玉和”的角色;庄东头一位辈分较高的王姓青年妇女,干练利索,唱腔圆润,扮演了“李奶奶”的角色;院中的振英叔幽默滑稽、能说会道,办事灵活,演起了“鸠山先生”……“保台”的乐队也都是本大队的人,锣、鼓、镲、铉、笛样样齐全,京胡、二胡的伴奏者,不懂音乐全凭“耳音”找感觉。打底鼓的指挥是长剑爷爷,文质彬彬,性格和善,也是我最佩服的长辈之一。全场人员都听他指挥,只见他右手敲击底鼓,左手有节奏地摇动竹板,底鼓体积不大但声音响亮清脆,是全场吹拉弹唱的“口令”,那气势也不亚于率领千军万马“攻城拔寨”。为演好大戏,乡亲们各显其能,日伪军的刺刀、游击队员的手枪以及红缨枪都是木匠们的杰作,用墨汁染色后,都像真的一样。
正式演出一般从腊月二十八晚上开始。天色渐暗,伴随着孩子们呜哇呜哇的喊叫,咚咚咚、锵锵锵、嚓嚓嚓、咣咣咣,锣鼓开场,演员在后台也开始用胭脂油墨化妆。听到响声,在家里刚吃完晚饭或正吃饭的人们,那些炸完藕盒、刚把猪肉煮进锅里的婶子、大娘们,就着急起来,往锅底紧添几把柴火,拽起外庄来看戏的亲姑、亲姨就急急忙忙往外走;吸烟的老人猛抽几口,将烟锅里的旱灰在鞋底上猛叩几下,抓起外衣三步并作两步直奔戏场;步履蹒跚的小脚老太太也拄着拐杖念念有词地往前赶;孩子们隔着院墙大声喊叫,招呼伙伴们一路小跑出了门……一个“戏”字,几乎勾跑了人们的“魂”。看戏的人群中,不但有自己大队的,也有方圆十多里地的乡亲。一个小板凳,或者两块砖头、中间横垫一根木棍就是乡亲们的标配。大戏开演前,大家三五成群,老人们高声谈论着当年的收成和来年的年景,大姑娘小媳妇显摆着身上棉裤、棉袄等略带喜气的打扮,孩子们手持烟火“噗拉筋”追逐打闹,戏台前一片喧腾。
金属的流音激荡心扉,鼓点的激越豪情壮志。铿铿锵锵的锣鼓熙攘,红红火火的庄户大戏,把鲁西北风调雨顺的年景,欢声笑语的喜悦,六畜兴旺的富足,都搬上了民间大舞台。一年的酸甜苦辣,在唱念做打中潺潺流走,一生的幸福期盼,在悠扬声韵中袅袅升华。每一锤撼天动地的锣鼓,每一句饱含激情的欢唱,每一声逗人捧腹的爆笑,至今历历在目,成为阅读乡愁的永恒场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