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夕巧果制作文章作文5篇

巧果,别称巧食、巧舌、乞巧果子,是山东、上海等地区的特色传统糕点,七夕的应节食品。小编精选了一些关于七夕巧果制作文章作文的优秀范例,一起来看看吧。

七夕巧果制作文章作文1

七夕的应节食品,以巧果最为出名。巧果又名“乞巧果子”,款式极多。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面糖蜜。《东京梦华录》中之为“笑厌儿”、“果食花样”,图样则有捺香、方胜等。宋朝时,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。

若购买一斤巧果,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,如门神的人偶,号称“果食将军”。巧果的做法是: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,然后和入面粉、芝麻,拌匀后摊在案上扞薄,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,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,入油炸至金黄即成。手巧的女子,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。此外,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。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,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。称为“花瓜”

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。而在历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。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。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,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,三省六部以下,各赐金若干,以备宴席之用,称为“晒书会”。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。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,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,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,服二丸可延二十年。此外,还有饵松实、服柏子、折荷叶等,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。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,煎苦瓜治眼,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。其功效如何,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。如今浙江的杭州、宁波、温州等地,在七夕这一天,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,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“巧果”。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,摆上巧果、莲蓬、白藕、红菱等,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。

七夕巧果制作文章作文2

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,相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。当天夜里,常州城乡的姑娘们会以各种瓜果供祀牛郎和织女,采集凤仙花捣碎加上明矾,涂在指甲上染成红色。常年引线制作“女红”,取其美观,大家在一起比“巧手”,吃“巧果”,过“乞巧”节。旧时注重女孩是不是心灵手巧,“有了一双巧手,婚姻幸福尽收”,这是民间的心愿。所谓的巧手就是“里里外外一把手”,会当家,会主事,还会裁衣织衣,纳鞋做垫,绣花剪纸……

常州人过“七夕”的旧俗很丰富,也很重视。有诗为证:“七月初侵晓妆,牛郎庙中烧股香。回途更把裙衫整,织女桥边鉴春影。弯弯新月看至圆,结伴好上临河船。东塘北岸人争觑,倚艇低头放灯去。”说的就是在常州北门外十里,有一牛郎庙,庙旁有一木桥,俗名称“织女桥”,红男绿女们经常结伴来此烧香,致使那些有身份的大人家也来此烧香。特别是大家闺秀来此烧一柱高香,求取美满的姻缘。烧过香后,在民间还要取河水、井水各半存于碗中,曝晒至正午,玩“丢巧针”的游戏。当水面有一层水膜,丢入“奄线”(缝衣针),当水流动至静止时,斜尖的影子对准谁,那么就是中巧,“七巧节”的巧妇也称“巧人”。还要玩“望月穿针”的游戏,“穿线年年约北邻,更将余巧试针神。谁家独见龙梭影,绣出鸳鸯不度人”,这首诗写的就是“丢巧针”,还暗示乞求配上好郎君。常州民间称呼“巧人”,也是指“聪明人”和“明白人”。

七夕晚上,要引导孩童们争看“巧云”,并吃“巧果”。通过看“巧云”鼓励孩子们从小发挥想象力,因为夏天晚上的云彩多,且变化无常,再加上寻找牛郎星座,织女星座,热爱天文地理。而吃“巧果”,则祝愿孩子们聪明伶俐,边吃“巧果”边背童谣。大人们还教小孩背童谣指纹歌;“一螺巧,二螺笨,三螺拖捧头(吃生活挨打),四螺全不识(文盲),五螺富,六螺穷,七螺挑糞桶,八螺做长工,九螺骑白马,十螺坐官船,无螺(指纹都是畚箕)一场空。”

如果七月初七刚好遇上立秋日,应是适逢“吉祥月”,“七夕进喜日”,那么还要增加吃西瓜的习俗,有的地方还要举办祭祀秋会。因为“多吃西瓜,不生秋痱”。北乡的魏村一带还有“西瓜搭酒吃,不会生疟疾”的习俗。在这吉祥月中,喜事会连连进家门。

七夕巧果制作文章作文3

大连人多是山东人后代,其中以胶东裔居多,所以民俗习惯与胶东相类。例如,五月端午,老大连人多按照古音叫五月当午。当午节“顶鸡蛋,吃粽子”,那么“七夕节”吃什么呢?吃巧果。

第三代“海南丢”似乎都忘了这个,老辈叫七巧果,又叫巧果。老话说,“七夕节,吃巧果”,“吃”用老大连话来读就是“七”。小时候,我们把有鱼,花等各种图案的木制模子叫小卡,说白了也叫吃小卡果。记得,姥姥曾叮嘱我们先别吃,但大家还是偷着吃。姥姥无可奈何,只好多做一些。那时,多数人家使用火炕,所以大都砌着大锅台,一锅下去,可以烙(音裸)许多小卡果。

做巧果也很讲究,从和面、发面、到擞面,都忙乎人。有时候,图省事,老人还会用擀面杖擀一个圆饼,然后用刀切成小小的菱形。这种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巧果,主要在平时做零食。

卡出来的巧果也不一样,小的那种一般要用线串起来挂在小孩的脖子上,图一个吉利。没有小孩的就挂着做饰品了。当然,用不了几天全进了孩子们的肚子。

我家的巧果小卡因为老人走了找不到了。来年一定要买一个。不能让我孩子不知道这些。小时候不懂,年纪越大越觉得中国节最有文化和品味!

看了今天大连的所有报纸,一句话,媒体人文化缺失。民俗专家按照自己的想法胡写,媒体名记一味弄洋节洋酒,所以这民俗的东西还是由海南丢后人来挖掘吧。丢了这些就丢了自己的文化啊。

七夕巧果制作文章作文4

巧果,即七夕果,是一种汉族节日食俗。关于巧果的来源,有个传说。

很久以前,有个姑娘叫小巧。她非常同情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和命运,于是在每年七夕的时候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来焚香供奉,祈祷牛郎织女能在天上详见。小巧的诚心感动了玉帝,他命月老给小巧促成了一桩美满姻缘。

后来,小巧和她的爱人幸福美满地厮守了一生。很多女孩子都羡慕小巧,于是学小巧在七夕制作各种小点心来祈求美好姻缘,这种点心就被称为“巧果”,流传至今。

小时候吃的巧果,非常“朴素”。简单地说就是长条形的饼里面,夹着豆沙啊,五仁等馅儿。在那个年代,巧果已经是非常棒的“零食”啦!而现在的巧果,种类繁多、色彩斑斓、形状各异、设计独特、品味高尚。

送恋人巧果,也成为表达彼此很好的方式。现在还是有很少的年轻人会去买巧果送恋人。

七夕,传统的情人节,很多人追求的是贵重的礼物、豪华的餐厅、奢侈的约会,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爱情。但是,比起那奢华的、充满商业气息的七夕,我更喜欢那用“朴素”的巧果装饰的七夕。

看到一篇新闻报道说,“巧果”消费,老者超过少儿,巧果跻身孝敬老人的食品行列。

一位买巧果的钱先生风趣地说:小时候,大人给我们买巧果,七夕夜让我们躺在门板上数星星观银河,听美丽传说。现在,父母亲和岳父岳母年纪都大了,常州人讲‘老小,老孝’,我除给小孩子买巧果外,每年都给家中老人送巧果,就是图他们身体健康,脑子清爽不糊涂,远离老年痴呆症……

七夕巧果制作文章作文5

七夕的应节食品,以巧果最为出名。古代七夕蒸巧馍馍、烙巧果,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、中秋节吃月饼一样,是必须要吃的“巧食”。巧果又名“乞巧果子”,形状款式极多,香甜可口,其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。《东京梦华录》中称之为“笑厌儿”、“果食花样”。宋朝时,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。若购买一斤巧果,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,如门神的人偶,号称“果食将军”。

巧果,又名“乞巧果子”,是一种油炸小点心,品种极多,主要原料是油、面、糖、蜜。《东京梦华录》中称之为“笑靥儿”、“果实花样”。因“巧”和 “桥”谐音,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七日这天吃巧果,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,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“巧”(桥)来实现。

北宋时期的巧果品种极多,主要原料是油、面、糖、蜜。是将发面团放入具有剪刀、梨、茄、瓜、石榴、苹果、小鸡、小猪、小狮子、金鱼、蛙、蟹、虾等各 种花形图案的木模(也叫榼子)中,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。有些巧果还被点染为七色,有的以红色点染,用长线穿成串,尾端系沙果或花布,挂于壁间,以为 装饰和零食,也有串成一环挂在小儿项间取乐的。相传七夕节晚上,妇女儿童将巧果抛掷屋背,喜鹊衔去搭桥,让牛郎织女夜渡银河相会。

返回
顶部